威极酱油门四大悬疑仍未解 海天对此不知难服众

大千世界 86 0

  威极“酱油门”四大悬疑 在舆论与民意的追问之下,工业盐水酱油的脉络越来越清晰,但时至今日,仍有四大悬疑未决,而能否廓清这四大悬疑,对于“越来越受伤”的食品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我是路过打酱油的”,这句网络用语常常用来形容网友的淡定,但近期的工业盐水酱油事件,却使这种轻松的调侃变得沉重了起来。

  6月,佛山威极“酱油门”继续向纵深发展。据媒体最新报道,工业盐水酱油事件中,除始作俑者威极公司,东莞祥兴隆、佛山敦美味和开平家常用三家调味企业涉嫌经销威极半成品“工业盐水酱油”,并加工成酱油销售;开平亿华达、珠海宝门、珠海康富来和中山万人迷等4家调味品企业,也被官方曝出涉嫌使用了威极问题酱油作为原料生产,至此,包括威极公司在内,涉案企业增至8家。

  悬疑一:1300吨工业盐水酱油去向不明 工业盐水酱油之所以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是因为将工业盐作食品加工用盐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按相关规定,严禁将工业盐作食盐销售,严禁食品加工企业将该工业盐用于食品加工腌制,“危害公共安全”。

  为了公共安全,工业盐水酱油半成品及成品究竟流向何处显然十分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哪些目标群体将是受害者或潜在的受害者。但从现有的公开信息来看,这方面的内容虽“基本查明”,但透露给公众的还有些泛泛化,语焉不详。 据报道,经广东省质监局、公安、盐业总公司等联合调查,去年12月到今年3月份,威极公司一共使用了760多吨工业盐水生产了1300多吨天然油。这些酱油半成品的一部分,威极公司自己用来加工酱油,另一部分则作为中间产品原料,销往佛山、东莞、开平等地的一些调味品厂。随后,“销往佛山、东莞、开平等地的一些调味品厂”具体内容进一步细化,官方通报,包括威极公司在内,涉案企业增至8家。

  按官方说法,威极公司线下的瓶装问题酱油,“绝大多数已经流入了江门、东莞等城乡低端卖场中。问题是,究竟流入了哪些低端卖场,是否已做了下架等紧急处置措施,目前未知。 6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称,广东威极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使用工业盐水加工酱油,其原料来源和产品流向已基本查明,部分产品流入到深圳、广州、北京等地的一些知名餐饮单位,但遗憾的是,报道中未提及相关“知名餐饮单位”的具体名称。

  据新快报报道,佛山市通报了威极公司的7个线下企业之后,记者迅速在佛山、珠海、江门、中山、东莞等地展开调查,发现各地质监部门均已对使用威极半成品酱油生产的企业进行了查处。但许多企业生产的酱油已经销售出厂,问题酱油流向覆盖全国各地。 其中,佛山高明敦美味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蚝油、水解植物蛋白质(分解油)等半成品,产品销往江门、广州等地;中山“万人迷”涉嫌用威极公司的半成品制造问题酱油30多吨,产品全部销往外省,主要销往江苏、河南、浙江等地;宝门公司购入“威极问题酱油半成品”25.78吨,已作为原料使用5.8吨,生产了20吨散装酱油,销售范围为在珠海斗门的餐饮企业;康富来公司购入“威极问题酱油半成品”18.68吨,生产酱油成品32623瓶,产品主要流向珠海和韶关;江门“家常用”公司从威极公司先后购入问题半成品酱油40多吨。目前已加工成60多吨成品酱油发往阳江、湛江、茂名及安徽滁州、广西合浦等地,共2000多件成品酱油(每件6支),其中不少流入各大商场超市;开平亿华达调味厂购入威极公司24吨半成品酱油,用味精、防腐剂等进行加工,制作成成品酱油后,运往江门各大商场超市。

  或许,媒体披露的信息已尽可能详细,但对于和消费者“亲密接触”的销售终端究竟是哪些单位,终端又做了哪些处理,并未能公布于众,这不能不是个缺憾。

  悬疑二:威极与海天究竟有无关系?

  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威极公司与知名调味品企业海天的关系依然是一大悬疑。 5月24日,“酱油门”刚刚曝出时,因涉案企业名称“威极”与海天公司旗下知名产品“海天威极生抽”相同,引起众多网友猜测:涉案公司与海天公司有关,“或为海天的子公司”等。海天第一反应是极力撇清自己——当日,海天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公告称,涉案公司和海天没有任何关联,海天从未委托涉案公司生产任何产品。

  6月初,海天公司起诉威极公司“侵害商标权”,海天公司起诉书提出,海天方面要求威极公司立即停止侵权、停止继续实施不正当竞争,并且办理相应的工商登记变更手续。也就是说,威极公司不能再使用“威极”作为其公司名。其次,海天要求威极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刊登道歉声明,消除影响。另外,海天要求威极赔偿1000万元。 耐人寻味的是,威极公司早在1998年就已经成立,海天何以此时才提出上诉?据第一财经日报(微博)报道,海天公司董秘兼品牌总监张欣对此解释称:“该公司太小了,一年营业额只有500万,公司此前从未发现该公司的存在。”

  而事实上,海天公司此前对威极公司一无所知很难让人信服。有媒体曾从威极公司的工人以及当地居民处获悉威极公司为海天公司贴牌生产酱油,不过海天公司予以否认,并称公司从未与其有过任何接触。不仅如此,海天公司在高明市的生产厂区与威极公司距离仅两公里,海天公司高明厂区2008年建成,佛山威极厂1997年就已经成立,两公司厂区近距离存在至少四年。此外两公司还曾同时出现在当地媒体的同一篇报道中。 因此,海天公司从不知有威极公司存在的说法令人质疑。

  海天起诉威极会不会是上演的一出“苦肉计”,自然不能妄下结论。遗憾的是,相关权威部门对此一直没有明确说法。 有业内专家轻描淡写地用“品牌管控失职”来看待海天与威极的关系,无疑是“举重若轻”了。需要指出的是,“酱油门”是否牵涉海天之所以异常重要,是因为海天是酱油等调味品的知名龙头企业,其是否涉案,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工业盐水加工酱油是否是业内的“潜规则”。如果海天和此案真正并无关联,那么这些为了压低成本而罔顾民众的生命安全、制造可能致癌的酱油的无良企业的违规之举可能只是个案,但如果海天涉案,则说明工业盐水酱油很可能已是业内的潜规则。此前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乃至工业明胶事件无不昭示出了这一点。

  悬疑三:调味品会否添加亚硝酸盐检测? 特别令人瞠目的是,威极工业盐水酱油成品居然抽检完全“合格”。据媒体报道,在两个月的调查期间,执法人员多次对威极公司涉嫌使用工业盐生产的酱油成品进行抽检,结果发现重金属等指标竟然都符合酱油产品现行国家标准。

  而这正是个别企业敢于用来偷偷加工酱油等调味品的重要原因。 佛山高明区质监局局长任伟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无奈地说,“即使怀疑酱油采用了工业盐水制造,但目前的检验方法无法检测出来”,这就难怪事件之初威极公司采购半成品加工调味品的一位负责人敢嚣张地说“无论怎么查处都不怕”了。

  为什么工业用盐水制成酱油调味品能通过检测?专家介绍,尽管食用盐标准质量要求上与工业盐标准存在较大差别,如食用盐标准规定了食用盐的基数要求:包括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化学指标、卫生指标,对包装运输、储存等都有严格要求。而工业盐在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对其食品卫生指标作任何要求,而贮藏运输方面也没有严格限制,因此不能确保食用安全;但工业盐中的主要有害物质是亚硝酸盐和一些重金属,而现行的酱油标准中不涉及工业盐关键性指标亚硝酸钠的检测。 而也正因为无法检测,当地政府在公布的威极公司实际购置的工业盐水数字上出现了“26吨”与“760吨”两个版本。佛山高明区质监局局长任伟青就坦言,26吨工业盐水是根据举报现场查处到的。后来经过多方面的取证后,才查证威极公司实际购置的工业盐水多达760吨。“威极公司做得非常隐蔽,我们上报市级部门后,经过跨区和多部门行动,才最终查实这些工业盐来自三水盐矿公司,并挖出了中间的经销商。”

  毋庸讳言,工业盐水酱油抽检合格暴露了现行国标上的漏洞。正如佛山市南海区政协委员戴国梁所指出的,“如果工业盐水生产的酱油和正规食用盐生产的酱油质量标准是一样的话,那证明政府部门的检测标准太低了!” 众所周知,威极公司东窗事发,是因为被举报使用了工业盐水。换句话说,既然检测是检测不出来的,如果其他一些不法企业即便使用了工业盐水,但保密工作做得好,堡垒没有从内部攻破,政府部门和公众又何时会知晓?在工业盐成本只有标准食盐的五分之一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只有威极几家使用工业盐水制造酱油呢?那我们日常吃的酱油中,又有多少是使用工业盐水的呢?

  当然,任何标准都有滞后性,国标有漏洞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修订和完善酱油国家标准,查遗补漏。唯有如此,才能净化酱油市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保证酱油的质量安全问题。 我们知道,在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奶粉增加了三聚氰胺检测一项;双鹿瘦肉精事件之后,猪肉检测中增加了瘦肉精一项,那酱油等相关调味品检测中增加亚硝酸盐一项又会何时提到日程上来呢?

  悬疑四:“吃进肚子里的食品”如何召回 目前,广东各地对涉事企业工业盐水酱油的查封与召回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当中。但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是,6月12日涉事的广东开平市长沙亿华达调味厂负责人称,查处前一个月已将问题酱油卖出,“成品酱油召不回来了,都被消费者吃进肚子里了”。

  这位负责人的话虽然刺耳,但显然是实话,尽管其被批“对问题严重性认识不足”及“推诿责任”,但这也的确是国内食品召回机制的短板。早在2007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就发布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规范食品召回实施,包括主动召回、责令召回和召回结果评估与监督以及召回食品后处理,法律责任等。但对于“吃进肚子里的食品” 如何召回,的确还没有具体规定,这未免是遗珠之憾。

  现实来看,食品召回制度还存在“没吃的可以召”,“吃了的很难召”;“马上犯病的召,长期累积才致病的说不清、也难召”。当然之所以如此,主要问题是“取证困难”。如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那些症状不明显的患儿,就难以讨到公道;双汇瘦肉精事件中,召回的也只是没吃进肚子里的产品,而且因为对消费者的伤害并非立竿见影,赔偿也就难以找到依据。工业盐水酱油同样如此。 有专家建议,应以“工业盐水酱油”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召回制度,重新厘清商家的真正责任,不仅应包括现时的、也有必要加大责任到未来的、长期的损害责任上。对于已经吃进肚子里的问题食品,对于已经造成的潜在的、长期的损害也要让消费者得到“说法”,这涉及社会公平问题。具体而言,首先应在立法方面尽快突破和完善,同时参照国外做法,从生产和销售源头来确定“问题产品”总量,而不是依据消费者手中的购物票据,在安排赔偿和召回上,可以一个总量赔偿额度来核算;对于确实食用了问题食品,又没有凭证的那一部分赔偿,可以列入公共赔偿基金,让公众普遍享受到这份“赔偿”,而不是监管部门罚款了事。这既可以加大对不法企业的惩戒力度,也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另一方面,酱油等调味品行业在“酱油门”事件中的集体失语,似乎也欠消费者一个交代。据悉,广东全省已开展调味品行业的专项监督检查,主要对酱油企业开展监督检查。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这次是个别企业出现的问题,但涉及的酱油生产企业很多。“下一步将要查明此种(用工业盐)情况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是行业的潜规则”。那广东省之外呢?酱油调味品企业特别是那些知名企业是不是应该主动检测、自请检测,以还消费者一个放心? 链接:

  工业盐水酱油事件进程

  ●3月31日下午,有群众举报反映,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的某大型调味品公司,于某日深夜购进40多吨工业盐水,涉嫌使用工业盐水作为加工酱油的原料。

  ●5月23日、24日,媒体报道了上述公司涉嫌用工业盐制造酱油,引起轩然大波,群众纷纷怀疑涉事企业为同在高明区的知名品牌“海天”。

  ●随后,高明区政府微博澄清,称该案件与“海天”无任何关系,并称涉案企业为高明区杨和镇的威极调味品公司。因涉案企业名称“威极”与海天公司旗下知名产品“海天威极生抽”相同,引起众多网友猜测:涉案公司与海天公司有关,“或为海天的子公司”等。

  ●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涉案公司与其没有任何关联,也从未委托涉案公司生产任何产品。

  ●6月初,海天公司向佛山市中院递交上诉书,要求威极公司登报道歉停止侵权并赔偿1千万元。

  ●6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出东莞、佛山、江门三家酱油厂向威极购进大量半成品,广东省质监发出紧急令彻查威极公司产品流向。

  ●6月11日,东莞质监表示,东莞祥兴隆公司共分四批次引进威极公司百余吨半成品问题酱油,其中70吨已制成208.6吨酱油成品,已全部流向市场。

  ●6月12日,佛山市“三打”办、市质监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新曝光了开平亿华达、珠海宝门、珠海康富来和中山万人迷等4家调味品企业,涉嫌使用了威极问题酱油作为原料生产,除威极公司外,涉案酱油厂增至7家。截至目前,佛山、东莞、开平、珠海、中山等地质监部门均已对涉案企业进行了调查取证。

标签: 娱乐圈四大未解之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