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到底有没有水?这一直是人类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在此之前,美国已经多次在火星上发现了有水的证据,而根据中国祝融号火星车传回的数据,我国科学家国际上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位于经历了重塑事件的年轻亚马逊纪地层上。已有的研究认为,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液态水活动的范围和程度极其有限。
“祝融号”着陆点地貌图、巡视路线图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洋研究员带领团队,通过对祝融号火星表面成分探测器(MarSCoDe)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NaTeCam)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种形貌上类似沉积岩的岩石类型——板状的亮色岩石。
这些板状岩石通常部分被灰尘和土壤覆盖,显示出剥落的表面,表明受到热应力和风成作用的物理风化。
研究人员利用短波红外光谱,在这些亮色板状岩石中探测到了之前没有识别到的含水矿物,这些光谱具有~1.9μm和~2.2μm吸收特征,推测其为含水硅或含水硫酸盐。
研究团队推断认为,这些富含硫酸盐的硬壳层,可能是由地下水涌溢或者毛细作用蒸发结晶出的盐类矿物,胶结了火星土壤之后,经岩化作用形成。
这一发现表明,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的水活动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加活跃,同时,祝融号着陆区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广泛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可供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原位资源利用。
以上为祝融着陆区富含硫酸盐的岩化硬壳形成过程示意图。
第1阶段:蒸发发生在地下水位附近和毛细边缘地带,盐胶结物在该区域沉淀析出。沉积期前风化层通过胶结和岩化作用形成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层。
第2阶段:地下水位波动增厚硬壳层。第3阶段:松散沉积物被侵蚀暴露出抗侵蚀的硬壳层。